一、目前中藥材市場相對低迷
1、漲價品種比例、跌價品種比例、持平品種比例
(1)漲價品種:到2020年10月漲價品種有82個,去年上半年漲價品種有102個。漲幅較大的有:白豆蔻從155元漲至350元;蓮須從65元漲至130元;天龍從150元漲至280元;羌活從140元漲至200元;牛黃(天然膽黃)40萬漲至50萬元;全蝎(清水)2000元漲至3000元;天竺黃(天然)350元漲至400元;水蛭1150元漲至1320元。
(2)跌價品種有248個,去年跌價品種有150個,比去年多了98個,跌幅較大的品種有:吳茱萸(中花)120元跌至55元;山銀花(湖南產,統)170元落至105元;麥冬(無硫,四川)60元跌至45元;降香320元跌至240元;西紅花(進口)6500元跌至5500元;紅參(64支無糖)280元跌至200元。
(3)持平品種有200個,去年同期持平的品種有260個,比去年少了60個。持平的品種有:白芍、桔梗、知母、丹參、紫菀、甘草、地膚子、巴戟天、半枝蓮、半邊蓮、穿心蓮、大黃、葛根、瓜蔞、黃柏、厚樸、杜仲等。
(4)受疫情影響的品種
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品種有,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廣藿香,貫眾等。金銀花從180元飆升至240元,青翹從42元高升至60元,板藍根從15元上漲至25元,藿香從10元漲至20元,貫眾從10元漲至22元。
2、產地化情況
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藥商感覺到市場大貨銷售量明顯下降,究其原因:國內一些制藥廠,飲片生產企業直接到各藥材產區采購,一般采購量能在5噸以上的,都到產地采購了。如:板藍根、丹參、生地、黨參、當歸、黃芪、懷牛膝、懷山藥、麥冬、北沙參、黃芩、元胡、白芷、山萸肉、青翹、茯苓、葛根、前胡、柴胡、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菊花等等,這些市場需求量較大的藥材,用藥單位多從產地直接采購。這些藥材在十幾年前都是從市場采購,如今,用藥單位轉向產地購買,導致市場功能萎縮。
一些用藥企業繞開市場從產地采購,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。這是近幾年藥商感覺市場生意不如產地好做的真實感受,也是當前藥市行情低迷的又一大因素。
3、原市場銷售與產地銷售占比
從前有1000噸需求量的品種,有95%的貨源從市場采購,只有5%的貨源從產地采購。
現市場銷售占產地銷售占比,如今有1000噸需求量的品種,從市場上采購量只有35%,65%的貨源從產地采購。
4、用藥單位壓縮庫存導致采購量下降
因為藥材質量提升,一旦查出不合格的藥材將受到重罰,用藥單位多不再提前儲備貨源,一般隨用隨采購,導致采購量下降。
二、目前藥市低迷的主要成因
1、在國家扶貧政策下,地方政府對藥材行業的不了解造成盲目擴種
到2020年,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,優先的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。為了盡快幫助貧困地區脫貧,有的地方政府把種植藥材作為扶貧項目,對種植戶免費供應種苗。
由于有不少地方把種植藥材作為扶貧項目,導致一些藥材種植面積盲目擴大,造成生產過剩,這是當前藥市低迷的原因之一。
2、“疫情”的影響
受新冠病毒影響,一些生產企業停產停工,導致不少藥材需求減少。
3、“四個最嚴”的藥品政策實施
新修訂的《藥品管理法》落實“四個最嚴”要求,即最嚴謹的標準、最嚴格的監管、最嚴厲的處罰、最嚴肅的問責落到實處。
這些最嚴格的監管制度和最嚴厲的處罰,體現了藥品從嚴管理的態度,體現了重典治亂、祛疴除弊的決心,對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都將帶來巨大的挑戰。
三、中藥材市場趨勢
1、嚴格規范必然有利于長遠發展
如今,提高藥材質量,不僅僅是從經營戶頭上開刀,從種植源頭到流通環節,再到生產企業,都要嚴格遵守國際質量標準。如此,使得更多的藥材因質量問題而銷路受阻,進一步影響行情和價格。短期看對藥市是一場災難,長遠看則有利于藥市健康發展。中醫藥要走向現代化、國際化,必須提高規范藥材質量。
2、“疫情”治療效果讓中藥發揚全世界
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各地加強防控措施,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,國內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。
3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,中醫藥也隨之出海,受到追捧。
中新社報道稱,美國、意大利、荷蘭、英國、匈牙利等多國中醫藥診所問診人數大增,尤其是中醫藥飲片及配方顆粒銷售量猛增2到3倍。
其實,早在2018年春季中藥糖漿就被美國人當“止咳神藥”瘋搶,價格暴漲10倍。
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,一段時間以來,海外對中醫藥參與戰疫的需求和關注也在增加。為支援國際疫情防控工作,國內一些藥企通過中國紅十字會,向意大利、伊拉克、孟加拉國、馬拉西亞等國捐贈了價值數百萬元的連花清瘟膠囊等抗疫藥物。“疫情”治療效果讓中藥揚力世界。
4、互聯網絡在中藥材原藥材銷售中終將有所突破
相對于傳統交易模式,互聯網線上交易具有交易面更廣、成本更網絡低、品質更高、風險更小等特點,符合交易雙方的需求。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便利,給藥農、藥商和中藥材企業帶來更大的機遇。
雖然“互聯網+中藥材”產業發展前景良好,但目前中藥材大宗電商交易也面臨瓶頸問題:
1.品種眾多、規格繁雜、沒有標準化。
2.交易數量大,交易失敗的運費商家難以承受。
3.同批次藥材質量不一致。
4.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。
5.行業習慣賬期。
6.交易雙方都是經營性質,利益分文必爭。
近年來,藥通網致力于推動中藥材流通模式創新,積極引導藥商、藥企開展中藥材電子商務,并率先提出、推行“信息交易平臺”+“倉儲平臺”+“質檢平臺”的三大平臺聯動模式。我們分析研究認為,首先要有提供信息和交易的網絡平臺,其次要求權威質檢機構介入,不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,難以斷定藥材質量。最后要有第三方物流支撐,將貨物固定。相信,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,中藥材原藥材銷售將有新的突破。
5、“企業化”、“規?;?rdquo;種植是中藥材標準化的唯一出路
目前我國中藥材種植仍以千家萬戶散戶種植為主,一家一戶種植模式,無法保障從源頭提高藥材質量,因為施肥、管理、采收和初加工都難以做到標準化。
大的企業參與藥材種植,不僅可以做到規?;?,而且可以做到規范化,從選種、育苗、栽種到田間管理多可以做到規范化,這樣產出的藥材質量才有保障,也方便藥材種植源頭可追溯。因此,中藥材種植企業化、規?;侵兴幉臉俗祷奈ㄒ怀雎?。
(文章來源:藥通網)